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大学教育“代理化”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12月04日 15:07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668
所谓“代理”,是与“亲力亲为”相对的概念。大学教育的“代理化”是指大学师生不再为教学、科研或课程学习而亲历亲为,他们往往会以各种形式寻求他人的有偿性帮助,让后者替代完成本属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业。
现在很难确定类似“代理化”的倾向肇始于何时,但至少在十几年前,大学生中便出现了代做作业、代从食堂打饭的现象,进一步的行为则是课堂笔记的贩卖与购买,及近几年的代取外卖、快递,以及从“论文工厂”购买(代写)论文等。教师的“代理化”表现也并不输于学生。随着“重科研、轻教学”政策的推行,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可以说进入了低谷,由研究生“代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尽管教育管理部门三令五申,要求正高职称教师每年必须承担一门本科生课程,但现实中仍然有不少教授在“打擦边球”,其领衔开设的课程,仅在首次课上讲一回“引言”,最后一次课上作一回“总结”发言,中间环节全由青年教师或研究生代劳,并且美其名曰“教学团队通力合作”。
与课堂教学远离本科学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科研工作倒是很有些贴近研究生。虽然研究生跟从导师做课题似乎是“国际惯例”,但导师与研究生的角色都在发生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代理关系,即由导师提出设想,具体的操作完全由研究生代劳。
大学的“代理化”还不止于此。多年来,颇受争议的“非升即走”政策之所以走样和异化,也与“代理化”对管理思维的影响有关。
因为“代理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发包”形式。学校作为“甲方”,对于“乙方”(“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师)很难负起真正的责任,进而生出培养之心。
客观地看,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的情况下,各种代理职业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那句著名的流行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简言之,它更适用于社会的某些行业、企业和个人,而未必适合于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
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以“专业化”为特征的,而“代理化”的实践者却首先把自己排除在“专业”之外,并试图凭借“代理”伪装成“专家”。因此,“代理化”模式下,培养的只能是“科研承包商”。在课题结项时间的压力下,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完成任务”或达成指标,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探索意义。这样下去,“专业化”将成为打工者的标签,致力于“专业化”意味着陷入为“科研承包商”打工的泥潭。
实际上,大学的“专业化”只不过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专业化”的目标始终是“人的教育”。学生正是在专业学习中培养思维和锻造人格的。而这一“学习”的前提条件就是“亲力亲为”。学生是通过动脑和动手直接参与的过程成长的。教师也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并且不断在学生的反馈中深入思考。换言之,教育总是通过师生的“亲力亲为”而产生效应的。 “代理化”后,师生不再有机会在课堂上近距离接触,实验室中师生的角色也不再是“老师”与“学生”。如此这般的“作为”,还怎么谈得上“教育”?
(摘自《中国科学报》2024年11月19日)
现在很难确定类似“代理化”的倾向肇始于何时,但至少在十几年前,大学生中便出现了代做作业、代从食堂打饭的现象,进一步的行为则是课堂笔记的贩卖与购买,及近几年的代取外卖、快递,以及从“论文工厂”购买(代写)论文等。教师的“代理化”表现也并不输于学生。随着“重科研、轻教学”政策的推行,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可以说进入了低谷,由研究生“代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尽管教育管理部门三令五申,要求正高职称教师每年必须承担一门本科生课程,但现实中仍然有不少教授在“打擦边球”,其领衔开设的课程,仅在首次课上讲一回“引言”,最后一次课上作一回“总结”发言,中间环节全由青年教师或研究生代劳,并且美其名曰“教学团队通力合作”。
与课堂教学远离本科学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科研工作倒是很有些贴近研究生。虽然研究生跟从导师做课题似乎是“国际惯例”,但导师与研究生的角色都在发生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代理关系,即由导师提出设想,具体的操作完全由研究生代劳。
大学的“代理化”还不止于此。多年来,颇受争议的“非升即走”政策之所以走样和异化,也与“代理化”对管理思维的影响有关。
因为“代理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发包”形式。学校作为“甲方”,对于“乙方”(“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师)很难负起真正的责任,进而生出培养之心。
客观地看,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的情况下,各种代理职业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那句著名的流行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简言之,它更适用于社会的某些行业、企业和个人,而未必适合于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
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以“专业化”为特征的,而“代理化”的实践者却首先把自己排除在“专业”之外,并试图凭借“代理”伪装成“专家”。因此,“代理化”模式下,培养的只能是“科研承包商”。在课题结项时间的压力下,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完成任务”或达成指标,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探索意义。这样下去,“专业化”将成为打工者的标签,致力于“专业化”意味着陷入为“科研承包商”打工的泥潭。
实际上,大学的“专业化”只不过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专业化”的目标始终是“人的教育”。学生正是在专业学习中培养思维和锻造人格的。而这一“学习”的前提条件就是“亲力亲为”。学生是通过动脑和动手直接参与的过程成长的。教师也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并且不断在学生的反馈中深入思考。换言之,教育总是通过师生的“亲力亲为”而产生效应的。 “代理化”后,师生不再有机会在课堂上近距离接触,实验室中师生的角色也不再是“老师”与“学生”。如此这般的“作为”,还怎么谈得上“教育”?
(摘自《中国科学报》2024年11月19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