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如何为本科生创设学术情境   ——美国一流大学学术卓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2年10月20日 16:18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3850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本科生提供科研项目,开启了培养本科学术人才的先河。1998年《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报告的出台,使得培养本科学术人才在美国得到普遍推广,几乎席卷所有研究型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指引下,美国高等教育从关注向关注转变。

2014-2020年间,麻省理工等顶尖大学相继公布了新的本科教育改革报告,引领着一场新的本科教改浪潮,并已开始取得了成效。这些大学普遍将培养学术卓越人才作为其本科教育改革目标之一,并提出了提供丰富的学术活动”“为本科生的学习和研究创设追求卓越的情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等诸多举措。其中,为本科生创设学术情境可谓各校关注的焦点。

(一)如何帮助本科生尽早进入大学学习共同体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有关进入共同体的问题是新手面临着的首要核心问题,要作为实践共同体的成员进行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就需要进入正在进行着的广泛活动,接近其他成员,接触信息、资源和参与机会。

本科新生入学初,常面临着无法平稳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他们之后一两年的学习进度滞后。为缓解该问题,美国部分一流大学为学生设置了便于他们接近导师、接触学术信息和资源的新生课程。然而各校开课时间却不尽相同,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新生课程在学生尚未被录取时即开始,因而其还发挥了指导学生备考的作用;普林斯顿大学等在正式开学前开设;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课程则跨越了开学前后两个阶段。以加州伯克利大学为例,参与金熊计划的学生在开学前便可在家修习线上课程,从中了解大学的课程设置、可利用的学术资源等,待通过结课测验,他们即可联系学术导师进行课程选择,利于尽早建立与大学的联系。正式开学后,学校组织约三周的线下课程,其中,每周一和周四的学院日专门设计帮助学生适应学术环境的小组活动,促进新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据统计,大多数参与金熊计划的学生认为他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顺利地进入了大学生活。

(二)如何帮助本科生获得参与科研的合法资格

美国一流大学重视将本科生培养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后备力量,不仅帮助其尽快进入大学学习共同体,还尽可能早地使其接触科研工作。然而,要鼓励本科生获得并维持边缘性参与科研的合法资格却面临着重重困难,为此,美国一流大学在制度设计上做了诸多努力。

美国一流大学专门为低年级本科生设置了科研训练计划帮助其接触科研,其中,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还专门为其提供科研助理的岗位,这成为他们最初进入科研领域的合法身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指导计划(PURM)面向即将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帮助学生以科研助理的身份加入教师研究课题,参与前沿研究。PURM结束后,学生须在科研系统网站上发布总结与反思,内容包括项目的目标、个人从中获得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如何为今后的学习产生影响等,以促进其知识的内化和经验的迁移。

(三)如何帮助本科生充分地参与科研

学生经过低年级阶段的边缘性参与,知识积累逐渐深厚,并且每学期新进入科研领域的学生层出不穷,所以想要帮助科研实践共同体中的老成员继续进行学术探索,大学就需要给予其更多有挑战性的科研任务,以此促进学生更加充分地参与科研。

美国众多一流大学普遍设置顶石计划(Capstones),鼓励毕业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该计划包含丰富的研究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的各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项目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可能性。斯坦福大学的自定节奏的教育Paced Education)打破了传统的学年制,将大学学习划分为校准(Calibration)、拔高(Elevation)以及激活(Activation)三个阶段,分别安排学生完成锚定学习兴趣、深度学习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高水平研究或企业实习三个任务,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灵活调整各阶段的学习年限。因而,欲从事学术工作的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后,需要借助以顶石计划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活动激活知识,充分地参与科研。其中,荣誉项目的独立性较高,学生有机会担任项目负责人,他们依据已获得的科研经验,开展选题、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实验或产品设计、成果撰写等工作。

(四)创设具有整合性的学术情境

考虑到跨学科研究对于学术创新的重要性,美国一流大学纷纷创设整合的学术情境,以帮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接触和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观点,积极地向跨学科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过渡。跨学科课程通常以一主题为核心,将诸多相关学科的原理、方法、概念、手段等有机和谐地整合。然而,这类课程的知识体系往往十分庞大且抽象,如何整合这些知识以便学生理解是一大考验。为此,杜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北大学等高校纷纷围绕现实问题设计了促进不同学科、学院间沟通的跨学科课程。其中,杜克大学的沉浸式课程主要围绕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如食品、城市政策、权利与身份等)进行课程设计,例如,其食品、文化和社会课程在引导学生探讨性别、种族、阶级、宗教等的差异如何影响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时,就涉及生态学、社会学、环境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使得学生在探讨类似的综合性社会问题时,可不断地建构自己的跨学科知识体系,为未来开展跨学科研究做准备。

(五)创设具有实践性的学术情境

美国一流大学关注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强调学术情境的实践性。普林斯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纷纷开展社区参与计划、项目或项目式课程,甚至建立社区伙伴中心,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真实情境中学习,不仅创造机会使其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运用理论知识帮助居民解决问题,还帮助学生借此实践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麻省理工学院的D-Lab课程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它致力于缓解全球贫困的问题、构建更加公平的世界。学生可选择参与巴西、尼泊尔、乌干达等不同地区的社区实践,帮助当地居民应对经济发展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论文,此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原本的生活问题转化为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课题。

此外,D-Lab课程还积极为学生营造与实践共同体成员互动的情境。D-Lab课程不仅通过与全球社区中的一些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庭等建立伙伴关系,为学生寻求项目、资金、住宿等方面的支持,还招募了来自多个行业的社区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包括社会企业家、工业设计师、教师等,便于学生在与其他成员互动的基础上,不断调整问题解决方案。例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随着实践不断变化,学生也不断更新方案,并且向当地学校的教师寻求帮助,深化理论学习,以期做出更完美的方案。

 

(摘自《江苏高教》2022年第7期)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