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后疫情时代”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海外动态与趋势分析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0年11月17日 10:37 类别:图情天地 总浏览:5004
按照新冠病毒的病理发生规律,病毒总有衰退减弱的阶段,但是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的次生影响或将引起骨牌效应,长期且深远地作用于各行各业。因此,具有远见和战略思维的行业机构已经开始着眼于“后疫情时代”的发展策略,本研究自2020年2月起,对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的网页进行跟踪调研,对于分析判断“后疫情时代”图书馆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和样本价值。
海外大学图书馆在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背景下的资源建设动态
1、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加速向数字化内容转变
ARL执行董事玛丽•李•肯尼迪(Kennedy M L)在2020年6月发表的一次谈话中谈到:在新冠病毒爆发之前,研究型图书馆中有两个趋势是确定的:一是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数字化的加速(如电子书的发展),二是图书馆越来越多地被视为将人与思想结合在一起的公共空间。而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的发生朝相反的两个方向拉伸了上述两种趋势——在“数字化”方面,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的趋势;而在“场所化”方面,疫情中止了图书馆作为社区空间的功能,而且当我们从大流行中走出时,这种趋势也不得不重新调整。
2、开放获取资源建设模式的价值得到极大彰显
在疫情发生之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与科技信息交流传播领域,开放获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研究者、出版机构、科研管理机构的一致认可,认为其是推动科学事业与疾病抗争的必要条件。大学图书馆在疫情期间所面临的开放获取资源对象主要包括:①政府开放获取信息,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开放获取信息,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的导航链接,美国疾控中心提供的类似的资源聚合;②出版商、数据库商和内容集成商所发布的开放获取内容,例如爱思唯尔(Elsevier)、威利(Wiley)、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等都为新冠病毒研究提供了特别的开放渠道;③大量学术期刊在疫情期间为满足相关研究需要所推出的网络预印本和提前出版内容;④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 Resource),由于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学校教育活动都转移到线上进行,开放教育资源也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材料[14],因此大学图书馆也必须要对开放教育资源予以关注;⑤其他开放获取资源,包括疫情期间采取开放获取措施的新闻杂志和报道材料,以及各类开放数据等。
3、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自身的云端化、数据化与精准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部分活动从物理空间中撤出,并转移到完全在线的环境中以减轻新冠病毒的传播,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工作的云端化趋势日益明显,基于本地网络节点和云端的终端,图书馆能够压缩基于传统文献的采访、编目、流通、典藏流程,确保用户能够快速、持续、准确地获得信息。
“后疫情时代”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要求
结合海外的经验以及相关发展趋势,可对“后疫情时代”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要求加以分析。
1 基于数据全面获取用户需求
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需求,那么如何获取用户需求,就是信息资源建设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大学图书馆获取用户需求的传统途径有发放读者需求调查问卷、图书荐购、学科馆员参与、专家学者参与等。这些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源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在“云端化”“虚拟化”“非接触”的工作模式下,传统的需求获取方法不能从宏观上获取所有用户的需求。
近年来图书馆的借阅率逐年下降,疫情无疑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加重了这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更需要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基于图书馆营造的数据生态,馆员可以通过收集用户的借阅历史、网页浏览痕迹、荐购信息、学科专业方向等信息,做数据挖掘和分析,从而分析、归纳出用户的阅读偏好以及潜在的阅读需求。例如,通过分析用户借阅文献资源的类别,即社会科学类、文学类、语言类以及本校开设学科专业类图书等的占比分布,了解本馆用户的借阅喜好;通过分析用户借阅图书的出版社信息了解用户对于出版社的偏好;通过分析用户身份信息了解教职工用户和学生用户对图书的需求偏好。这些数据分析得出的用户借阅数据可以视作用户文献资源需求的一种直观表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部门参照这些数据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文献需求,提升馆藏利用率。
2 基于云端的资源维护与推送
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工作很多时候依赖于采访馆员自身的采访经验,或者参考当当网、豆瓣等网站提供的热门书单、新书榜。但是通过开放的数据生态,馆配商或者出版社的云端服务就可以在线进行新书推送、热门推送,信息资源建设部门可以随时得到文献资源的信息,并且从云端直接下单采购,极大地缩短了新书到馆、到用户手中的时间。此外,由于采访馆员大部分都不是某一学科的专业人士,对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采访馆员购进的图书有可能无法精准满足用户教学和科研需求。云端推送就可以打破这样的困境,大数据会推送每一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采访馆员只要持续关注本校涉及的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定期将符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目标的文献及时采购。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的云端推送,可以弥补采访馆员自身的知识劣势,使采访工作更加精准化。
3 更为便捷化的用户参与采购
大学图书馆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大都开通了图书荐购服务。用户可以在图书馆的网页上填写图书荐购单,输入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采访馆员收到荐购信息后首先在馆藏库中查重,如果发现本馆有馆藏,则将馆藏地址回复给用户,让用户到馆借阅。如果馆藏中没有,采访馆员就会根据用户提供的图书信息进行采购。由于流程比较长,可能会耽误用户的使用,导致用户参与意愿不高,甚至有时图书采购之后用户自己都已忘记了荐购图书一事。在“后疫情时代”,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的一项主要举措就是优化用户参与机制。用户在大学图书馆合作的馆配商或者出版社的云端直接选择自己需要的图书,加入本馆购物车,如本馆有馆藏,则直接显示馆藏地址,如无馆藏则由采访馆员在后台采买。通过用户留下的联系方式,还可以及时通知用户图书的采编进展程度。用户直接采选,简化了图书荐购流程,节约了用户的时间,而且让用户有了良好的体验,激发起用户荐购图书的热情。此举使馆藏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图书馆的地位与形象也得到提升,是用户和图书馆的双赢。
(摘自《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4期)
海外大学图书馆在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背景下的资源建设动态
1、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加速向数字化内容转变
ARL执行董事玛丽•李•肯尼迪(Kennedy M L)在2020年6月发表的一次谈话中谈到:在新冠病毒爆发之前,研究型图书馆中有两个趋势是确定的:一是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数字化的加速(如电子书的发展),二是图书馆越来越多地被视为将人与思想结合在一起的公共空间。而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的发生朝相反的两个方向拉伸了上述两种趋势——在“数字化”方面,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的趋势;而在“场所化”方面,疫情中止了图书馆作为社区空间的功能,而且当我们从大流行中走出时,这种趋势也不得不重新调整。
2、开放获取资源建设模式的价值得到极大彰显
在疫情发生之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与科技信息交流传播领域,开放获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研究者、出版机构、科研管理机构的一致认可,认为其是推动科学事业与疾病抗争的必要条件。大学图书馆在疫情期间所面临的开放获取资源对象主要包括:①政府开放获取信息,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开放获取信息,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的导航链接,美国疾控中心提供的类似的资源聚合;②出版商、数据库商和内容集成商所发布的开放获取内容,例如爱思唯尔(Elsevier)、威利(Wiley)、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等都为新冠病毒研究提供了特别的开放渠道;③大量学术期刊在疫情期间为满足相关研究需要所推出的网络预印本和提前出版内容;④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 Resource),由于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学校教育活动都转移到线上进行,开放教育资源也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材料[14],因此大学图书馆也必须要对开放教育资源予以关注;⑤其他开放获取资源,包括疫情期间采取开放获取措施的新闻杂志和报道材料,以及各类开放数据等。
3、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自身的云端化、数据化与精准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部分活动从物理空间中撤出,并转移到完全在线的环境中以减轻新冠病毒的传播,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工作的云端化趋势日益明显,基于本地网络节点和云端的终端,图书馆能够压缩基于传统文献的采访、编目、流通、典藏流程,确保用户能够快速、持续、准确地获得信息。
“后疫情时代”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要求
结合海外的经验以及相关发展趋势,可对“后疫情时代”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要求加以分析。
1 基于数据全面获取用户需求
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需求,那么如何获取用户需求,就是信息资源建设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大学图书馆获取用户需求的传统途径有发放读者需求调查问卷、图书荐购、学科馆员参与、专家学者参与等。这些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源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在“云端化”“虚拟化”“非接触”的工作模式下,传统的需求获取方法不能从宏观上获取所有用户的需求。
近年来图书馆的借阅率逐年下降,疫情无疑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加重了这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更需要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基于图书馆营造的数据生态,馆员可以通过收集用户的借阅历史、网页浏览痕迹、荐购信息、学科专业方向等信息,做数据挖掘和分析,从而分析、归纳出用户的阅读偏好以及潜在的阅读需求。例如,通过分析用户借阅文献资源的类别,即社会科学类、文学类、语言类以及本校开设学科专业类图书等的占比分布,了解本馆用户的借阅喜好;通过分析用户借阅图书的出版社信息了解用户对于出版社的偏好;通过分析用户身份信息了解教职工用户和学生用户对图书的需求偏好。这些数据分析得出的用户借阅数据可以视作用户文献资源需求的一种直观表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部门参照这些数据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文献需求,提升馆藏利用率。
2 基于云端的资源维护与推送
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工作很多时候依赖于采访馆员自身的采访经验,或者参考当当网、豆瓣等网站提供的热门书单、新书榜。但是通过开放的数据生态,馆配商或者出版社的云端服务就可以在线进行新书推送、热门推送,信息资源建设部门可以随时得到文献资源的信息,并且从云端直接下单采购,极大地缩短了新书到馆、到用户手中的时间。此外,由于采访馆员大部分都不是某一学科的专业人士,对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采访馆员购进的图书有可能无法精准满足用户教学和科研需求。云端推送就可以打破这样的困境,大数据会推送每一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采访馆员只要持续关注本校涉及的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定期将符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目标的文献及时采购。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的云端推送,可以弥补采访馆员自身的知识劣势,使采访工作更加精准化。
3 更为便捷化的用户参与采购
大学图书馆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大都开通了图书荐购服务。用户可以在图书馆的网页上填写图书荐购单,输入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采访馆员收到荐购信息后首先在馆藏库中查重,如果发现本馆有馆藏,则将馆藏地址回复给用户,让用户到馆借阅。如果馆藏中没有,采访馆员就会根据用户提供的图书信息进行采购。由于流程比较长,可能会耽误用户的使用,导致用户参与意愿不高,甚至有时图书采购之后用户自己都已忘记了荐购图书一事。在“后疫情时代”,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的一项主要举措就是优化用户参与机制。用户在大学图书馆合作的馆配商或者出版社的云端直接选择自己需要的图书,加入本馆购物车,如本馆有馆藏,则直接显示馆藏地址,如无馆藏则由采访馆员在后台采买。通过用户留下的联系方式,还可以及时通知用户图书的采编进展程度。用户直接采选,简化了图书荐购流程,节约了用户的时间,而且让用户有了良好的体验,激发起用户荐购图书的热情。此举使馆藏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图书馆的地位与形象也得到提升,是用户和图书馆的双赢。
(摘自《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4期)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