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打造育人品牌(下)——河海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纪实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7年06月23日 10:41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270
创新创业:给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4年,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一个由9位在校学生组成的研发团队,凭借极新的“阅后即焚”软件技术拿下2014“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近3年来,河海大学的学生在各大创新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这与学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密不可分。仅2013年至2015年间,学校共获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8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74项;参与项目的学生发表论文累计300篇,学生授权专利累计290项,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共入选创新创业项目5项,学术论文7篇;组织参加2014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1项省级创新训练项目获得“极具潜力创新项目奖”和“我极喜爱的项目”2个奖项,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学校着力构建结构优化、具有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创新研究性实验、创新训练、专家讲座、案例研讨、创业大赛、模拟孵化、创业实训等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学校还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课堂,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创业文化,普及创业知识,开展网络政策咨询,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信息等。
校内实验室、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等也逐步开放,成为在校学生的校内科研平台,为校内创业模拟、初创企业孵化、创新训练提供科研开发指导、咨询等智力支持,学校建立了11个创新创业基地、1个创客空间, 建设1个创新创业成果展室,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开展科技孵化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工作,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空间。
为切实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学校实施全员讲课竞赛制度。2013年,重新对讲课竞赛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晋升副教授、教授职称的教师,必须参加讲课竞赛并获奖”;提高竞赛奖励标准,一等奖奖金高达一万元;获奖有效期为五年,鼓励教师持续提升教学水平。近三年,累计参赛人数有663人,评选出教师一等奖61名,二等奖121名,三等奖171名。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校外讲课竞赛,获奖奖金高达5万元。2014年,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沈扬老师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学校还以评奖促共进,营造教学至上的良好氛围。学校每年在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公开表彰获奖教师,同时通过校内外宣传、公开课观摩等形式,对获奖教师的个人事迹及教学技能进行宣传,扩大其教学辐射面,充分发挥其教学典型示范效应。近年来,学校共评选优秀主讲教师130人,严恺教育奖48人、徐芝纶教学奖36人,成功推荐入选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39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别教学名师3人,有力地带动了更多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河海大学将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的宝贵机遇,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灵魂、河海特质的卓越人才,扎实推进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4年,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一个由9位在校学生组成的研发团队,凭借极新的“阅后即焚”软件技术拿下2014“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近3年来,河海大学的学生在各大创新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这与学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密不可分。仅2013年至2015年间,学校共获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8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74项;参与项目的学生发表论文累计300篇,学生授权专利累计290项,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共入选创新创业项目5项,学术论文7篇;组织参加2014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1项省级创新训练项目获得“极具潜力创新项目奖”和“我极喜爱的项目”2个奖项,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学校着力构建结构优化、具有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创新研究性实验、创新训练、专家讲座、案例研讨、创业大赛、模拟孵化、创业实训等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学校还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课堂,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创业文化,普及创业知识,开展网络政策咨询,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信息等。
校内实验室、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等也逐步开放,成为在校学生的校内科研平台,为校内创业模拟、初创企业孵化、创新训练提供科研开发指导、咨询等智力支持,学校建立了11个创新创业基地、1个创客空间, 建设1个创新创业成果展室,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开展科技孵化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工作,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空间。
教师发展: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
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学校秉承徐芝纶院士“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的传统优良教学文化,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2011年,学校成立了河海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委员会,整合资源,能够更好地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初步实现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培养的组织化、系统化和全程化。学校针对不同阶段教师,开设“新教师研习营”“教学加油站”“名师成长苑”培训项目,为培养对象配备教学导师。近三年,教师发展中心举办岗前试讲338人、教学午餐会49次、教学沙龙10次、教学讲座31期、教学公开示范课161次、教学工作坊45次,培训面已覆盖绝大部分专任教师。为切实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学校实施全员讲课竞赛制度。2013年,重新对讲课竞赛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晋升副教授、教授职称的教师,必须参加讲课竞赛并获奖”;提高竞赛奖励标准,一等奖奖金高达一万元;获奖有效期为五年,鼓励教师持续提升教学水平。近三年,累计参赛人数有663人,评选出教师一等奖61名,二等奖121名,三等奖171名。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校外讲课竞赛,获奖奖金高达5万元。2014年,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沈扬老师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学校还以评奖促共进,营造教学至上的良好氛围。学校每年在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公开表彰获奖教师,同时通过校内外宣传、公开课观摩等形式,对获奖教师的个人事迹及教学技能进行宣传,扩大其教学辐射面,充分发挥其教学典型示范效应。近年来,学校共评选优秀主讲教师130人,严恺教育奖48人、徐芝纶教学奖36人,成功推荐入选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39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别教学名师3人,有力地带动了更多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河海大学将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的宝贵机遇,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灵魂、河海特质的卓越人才,扎实推进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7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