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复旦大学教师评职称有了双通道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7年06月14日 10:55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3332

   2011年,复旦大学总结2010年的试点经验,制定了《复旦大学高级职务文科候选人申请启动“优秀人才代表作评审”的有关原则规定》,规定在高级职务聘任工作过程中,现有学校和院系制定的学术标准难于判别的、个别真正优秀的文科申请人,可以申请启动“文科优秀人才代表作评审”机制。 申请“代表作”学术评价的候选人需通过校外评价和校内终审两个环节。学校强调,“真正优秀”是启动“代表作”评审的唯一原则。而判断候选人是否“真正优秀”,核心标准是同行专家的学术评价 “代表作”制度在复旦大学实行两年来,共有20多名教授申请人、近20名副教授申请人申请了“代表作”学术评价,最终,有约三分之一的申请人被学校正式聘任,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年教师。 周亚明认为,“代表作”制度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评估办法,“我认为‘代表作’制度不是创新,实际上是回归,通过这个方式,能够更加合理地评估教师的学术水平。国内的SCI文章很少的时候,大家都奔这一个方向走,在某一阶段对国内学术水平的提升是有很大作用的,但现在再用数字来评价,不是很科学,应当回归到对教师的正常评估。国际上也是这样的。”周亚明说。在美国,评教授的标准往往是一本专著加上3~4篇论文,衡量论文的标准也并非严格依据期刊目录,而是业内公认的几本较好的期刊。 据悉,2012年,复旦大学计划将“代表作”评审机制全面铺开到包括文理科的各院系,在全校范围内实现双轨并行,一方面保留原来的体制和硬性标准,另一方面推广“代表作”制度,组织专家进行专业学术评估。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03月30日)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