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网上”与“在上网”:“Z世代”的互联网使用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5年01月06日 16:17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908

时间跨度上,“X世代”“Y世代”分别指出生于1965年至1979年、1980年至1995年的人,“Z世代”为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群体。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网络的普及、接受以及利用程度具有结构性差异,其中前者被称为“数字移民”,后者则为“数字原住民”。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算法推演下的互联网教育成为可能,“Z世代”的成长历程贯穿于其中。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土著,“Z世代”又称“M世代”(Multitasking)、“C世代”(Connected Generation),或者“英特网世代”(the Internet Generation)。在学校空间中,他们的学习方式、课程设置、学业评价需求等都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如何引导“Z世代”的青年群体?
1.弥合数字鸿沟,纾解数字隐忧
 “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意指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在信息技术领域存在的差距。就发展历程来看,数字鸿沟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接入机会,即“第一重数字鸿沟”二是使用差异,其中互联网技能和工具的使用被称为“第二重数字鸿沟”。而互联网的使用成果能否转化为实际收益则是“第三重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导致数字公平无法实现,数字鸿沟产生的教育不平等的影响路径从传统的“接入沟”转化为更为隐蔽的“使用沟”“技能沟”乃至“效用沟”。 因此,在价值观念上应当正视互联网使用带来的“技术食粮”与“技术鸦片”的双重影响,充分发挥在线学习的补偿性效益。 
2.家校合力监管,培育数字惯习
技术本身无害,但对待技术的态度与认知同样重要。仅仅认识到互联网使用的有限红利和潜在威胁并不足以真正解决问题。生活在信息时代的“Z世代”群体可能拥有足够的数字素养,对互联网技术使用看似是个体自由的选择,实则隐含着难以抗拒的危机,对于家庭内部而言,拥有设备与资源未必是促进教育获得的利器,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数字使用观念,培育有益的数字惯习。此外,学校层面的数字支持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诸如提供充分的优质学习资源共享、实操技能公共培训、数字化的科学活动以及系统化的素养研修课程等积极举措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3.注意年龄差异,有效激发红利
“Z世代”作为网络原住民,可随时随地进入“赛博空间”,更要学会在数字空间情境中理解主体行动,关注个体差异。一味地限制使用互联网会适得其反,无须将互联网娱乐视为“洪水猛兽”,应当根据其所处学段、使用时长与使用偏好等因素,综合考虑与灵活调整互联网使用策略。如对于低年级的“Z世代”而言,要警惕互联网娱乐带来的负面效应,警惕陷入网络沉迷之中:手机屏幕一亮,便沉浸在个性化的娱乐之中;手机屏幕熄灭,又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孤岛。生长于信息过载时代的“Z世代”更应提升信息鉴别能力与批判反思能力,在生动而复杂的教育交往中实现数字反哺。对于身处大学阶段的“Z世代”,要利用自身所处环境红利,积极适应并掌握在线学习力;同时注意合理分配互联网使用功能与时间,借助信息优势来增长自身人力资本,调节先赋性因素的不足,实现文化资本的有效转化,通过外部支持来有效降低数字不平等,进而保障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成就的最大化发挥。
(摘自《中国远程教育》2024年第11期)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