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教师全球素养的提升路径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2年10月20日 15:50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3640

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基于培育全球合格公民的教师全球素养的概念,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十年来,全球化、数字化影响的日益深入和世界不稳定局势的频繁出现,迫使各国思考如何培养大变局下的师资队伍并采取行动。经合组织(OECD)在全球胜任力测评结果公布之后,发表了《大局思维:为互联网世界培养“全人”的原则与实践》报告。OECD把未来图景描绘为“乌卡时代”(VCUA),即一个充满易变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时代。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OECD提出了“全球胜任力”或“全球素养”(global competence),即具备“审视全球性事务”“理解不同看法和立场”“文化兼容和互动”及“采取实际行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被赋予新的使命和角色。
(一)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二)促进学生社会成长:尊重、包容和欣赏人的多样性
(三)促进学生的情感成长:激励、表达和管理
(四)促进学生理性成长:知识框架和学科思维
有能力践行这种新使命和适应新角色的教师,被OECD称为具有“全球素养”(global competence)的全球教师(global teacher)。
指向全球胜任力的育人实践:原则和策略
所有教学需要把握四个核心问题:
1.我们是谁:了解学生、教师自己和所在社区
2.学什么:有关联、可深入理解的议题
3.如何教:设计高质量的学习经验及环境
4.如何评估:能力可视化、表现性评价为主
全球胜任力是个多维度的能力复合体。这种能力不仅反映个体对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还表现为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水平:能否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运用知识、作出思考并采取行动。发展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有意义的参与,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或掌握。基于这一学习隐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发起了一项名为“零计划”(Zero Project)的教学实践研究项目,发现并提取了有效促进全球胜任力发展的六类学习策略:
1.全方位学习(whole learning)
该学习策略秉持“全人教育”(whole person)理念,核心是教师要充分关注、挖掘和策展(curation)学习经验,并创设机会唤起、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和伦理等的成长,发展他们的情感表达、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和道德价值观。
2.相关学习(relevant learning)
该学习策略的核心指向是回应“学生为什么需要学”的合法性问题。为什么要让学生关注教学大纲和考试外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所选的学习经验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所选内容对他们未来生活有用,与他们现实“身份”有关,是值得他们参加的愉悦的学习体验。这种“相关性”不限于与学生背景、经历有关,还可以与学科的“大概念”有关,如文化、生态系统等,以及与本地或本国的集体记忆有关,如流行病感染、地震等。
3.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该学习策略的价值不在于学生能运用学科知识,而在于学生有能力把学科思维和方法运用到不同情境,对出现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理解、解读、调查、分析和归因。通过学科的深度学习,学生能体会到运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洞察没有学过这种思维和方法的新手所看不到的形态、类型和关系,感受到学科的价值。例如,对语言的深度学习不是背诵单词和完成句子时态,而是让学生能用形容词和动词描述他们的童年、邻居和老师,切身体会到语言作为沟通工具的价值。
4.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
该策略的主要特征是向他人以及与他人一起学习。一方面,社会学习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愿意及会倾听他人的能力,暂时搁置自己的判断,为换位思考提供基础,为沟通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信念以及为不同群体达成共识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在与他人互动中培育信任、关爱和理解,营造有利于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的学校风气。温暖、宽松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围绕敏感的、关乎道德两难问题的坦诚讨论和合作学习。
5.转化性学习(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
该策略不同于可迁移学习,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迁移,而在于体现学习完成后学生形成的“秉性”(disposition)及其对他们的心智、能力和见解带来的改变,并以世界观、习惯和思维模式等持久保留下来。哈佛大学全球胜任力培育“零计划”教学实践项目把学生转化性学习中获得的“秉性”概括为“做事的能力”(洞察复杂事务、基于证据的推理、换位思考、反思性沟通),要求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灵活运用上述能力保持“敏感”;持久地“倾向性地”去做事。
6.在世界中学习(in the world learning)
该学习策略的特征是强调问题及情境的真实性,具有真实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属性。它的价值不仅在于驱动学生的内在动机,更在于以独特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主体性”,即在真实情境下让学生处理复杂事务以及对开放式问题进行调查。该策略通常以项目化学习、服务学习等方式为主。例如,学生参与绿色低碳社会建设的倡议并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调整、完善问题解决策略。
(摘自《开放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