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聚焦大学生的“绩点焦虑”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0年11月17日 10:41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451

大学生“绩点”成为近期关注的热门话题,与此相关,到底是发展还是“内卷”,如何平衡分数与学业收获的关系?由于涉及自主性和选择性,引发更多人群的探讨。 
观察大学生群体,除了绩点,他们在各方面都需要积攒“学分”,比如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等,这些在保研、求职时,都将成为有利于自己的量化优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说,当学生把所有的时间、精力、能力都用来服务于一件事——形成竞争优势的时候,就很可能忽略另一件事。
“竞争就像与人赛跑,赢的唯一标准就是跑过别人。但大学是一个发现自己独特性的地方,在独特性的问题上不存在竞争。”汪冰说,即便用最功利的视角,进入职场后,其实独特性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绩点是一张门票,拿到门票之后,接下来就不靠绩点了,靠的是能力和综合优势,门票不是一张一劳永逸的职业保险单。”
如果学生按照绩点来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就等于是按照某种刻板的公式生活,哪些科目或活动加起来等于一个更高的级别,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把自己卖出更高的价钱?这是一种“自我变现”而非“自我实现”。我们遵从着被制定好的游戏规则,倾尽全力,而忽略了遵循这些规则并非人生的唯一意义,而命运也并不是由绩点这一个变量决定的。
年轻人还没有走很长的路,很容易觉得一考定终身,把绩点当成人生成败的关键。当然,生活中总是有很多无奈,摆在学生面前的现实是赤裸裸的。为此,汪冰的建议是作好比例,战术上可以把绩点放在第一位,但战略上不能。有时候的确需要绩点这张“门票”,但一定要记住,它应该是贡献于、而非等于你的人生的自我实现。
汪冰说,绩点是工具不是目的,最遗憾的是把工具本身当成目的。我们买东西的时候经常很在意价格,但真正令人获得长久满足的其实是价值,对每个人来说,价值判断都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息息相关。所以,哪怕人生获得再多,如果不符合我们内在的价值观,也依然会觉得不满足。
对于为绩点焦虑的学生,汪冰说,要学会的一件事情是“自我同情”。“独自在外地求学已经很辛苦和孤单,如果把自己放在那个唯一的评价体系中,觉得自己不够级别就不配开心,没资格放松,就容易把自己逼入绝境。人很多时候没法决定大环境,但能决定对自己的态度”。
所以,当身心不堪重负,我们需要“自我同情”,把自己当成最好的朋友,一个理念是,不要让100分打败80分,而要让80分为100分加油。欣赏到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不妨碍我们追求更好。相反,对自己的“贪得无厌”会让你更容易身心耗竭,有“内卷”的感觉。而且,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往往情绪好的时候,是学习效率最高、考试发挥最好的时候。所以,让自己的感受变得好一些,并不耽误我们奔前程。
 “孩子的绩点焦虑,是社会压力传导链条的后端,是问题的下游,那上游发生了什么?”汪冰说,“如果社会对人的好前程的定义就是大城市上学、大城市工作、大城市买房、大城市扎根……在资源必然有限的时候,我们如何跟孩子说,你可以不追求你的绩点?”
 
(摘自 《中国青年报》2020年11月13日)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