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新文科”——时代的需求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0年11月17日 10:30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360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发端于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四新”建设中明确表述为“新文科”。2019年5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启动后,新文科建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笔者认为,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
第一,新科技革命与文科融合化。目前,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已经达成初步共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深刻的全方位变革,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对人类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科学发展,人类创造了大量新知识,由此实现了许多技术突破,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5G技术等。这些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诊疗风起云涌,“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基因技术+”奔腾而至。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切迫需求,催生交叉新专业,促进开设新课程,探索育人新模式,且推动现有专业升级改造。同时,科技进步不断创造着研究学习的新方法新手段,新科技发展和新产业新业态产生持续引发着新的研究课题,不仅促进自然科学进步,也促进文科学术视野的拓展和思维范式的变化,推动文科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融合创新。因此,“新文科”之新首先在于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引致的文科新增长点和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
第二,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回顾历史,去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面向未来,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已经进入百年来最为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处在历史新节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根脉,创新文化发展,树牢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是文科的新使命,即文科的时代性要求。
第三,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首先,文科中国化需要正视教育教学内容中国化问题。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文科中不少学科的基本概念都来自西方,中国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对西方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依赖性很强。这既体现了文科在开放活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自主研究不足的软肋。仅就经济学管理学而言,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中国道路”,但学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及其规律的总结研究不够,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管理经验和本土案例的提炼分析不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任务十分繁重,尚未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案例进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也很不平衡不充分。如何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特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如何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如何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着力凝练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充分展现中国学术话语的特色和优势,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科建设应该着力研究和破解的问题。其次,文科中国化需要正视培养目标和方法适应中国未来需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文科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专业点规模和招生数量激增,对满足社会的经管人才急需贡献良多,但也暴露出一些偏向。就经济学管理学门类而言,一是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从专业增设、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重应用型专业、轻理论型专业,增设应用类课程,大大压缩理论和史学课程,片面强调培养应用能力、忽视理论思维能力,高层次理论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质量不容乐观;二是方法过度量化问题比较突出。在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技术至上、忽视思想,非数理计量不成论文等问题;三是实践教学弱化,专业见习实习学时不足、质量监控缺失,不利于实践能力培养,更不利于深入把握中国国情。要真正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引领性人才,未来担当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大任,文科人才培养就要着力突破一些瓶颈,迈出新的改革步伐。
第四,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处于国际社会的边缘,20世纪70年代以加入联合国为标志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到现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提出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因此,要着力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但与全球治理人才的需求相比,目前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对于高校文科建设而言,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通晓规则的高素质国际组织人才,加快培养适应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质国际专业人才,包括外交人才、国际经贸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国际新闻人才、国际专利人才等,着力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全球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全球就业能力,是全球新格局对文科发展的新要求。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
第一,新科技革命与文科融合化。目前,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已经达成初步共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深刻的全方位变革,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对人类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科学发展,人类创造了大量新知识,由此实现了许多技术突破,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5G技术等。这些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诊疗风起云涌,“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基因技术+”奔腾而至。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切迫需求,催生交叉新专业,促进开设新课程,探索育人新模式,且推动现有专业升级改造。同时,科技进步不断创造着研究学习的新方法新手段,新科技发展和新产业新业态产生持续引发着新的研究课题,不仅促进自然科学进步,也促进文科学术视野的拓展和思维范式的变化,推动文科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融合创新。因此,“新文科”之新首先在于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引致的文科新增长点和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
第二,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回顾历史,去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面向未来,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已经进入百年来最为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处在历史新节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根脉,创新文化发展,树牢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是文科的新使命,即文科的时代性要求。
第三,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首先,文科中国化需要正视教育教学内容中国化问题。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文科中不少学科的基本概念都来自西方,中国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对西方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依赖性很强。这既体现了文科在开放活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自主研究不足的软肋。仅就经济学管理学而言,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中国道路”,但学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及其规律的总结研究不够,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管理经验和本土案例的提炼分析不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任务十分繁重,尚未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案例进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也很不平衡不充分。如何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特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如何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如何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着力凝练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充分展现中国学术话语的特色和优势,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科建设应该着力研究和破解的问题。其次,文科中国化需要正视培养目标和方法适应中国未来需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文科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专业点规模和招生数量激增,对满足社会的经管人才急需贡献良多,但也暴露出一些偏向。就经济学管理学门类而言,一是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从专业增设、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重应用型专业、轻理论型专业,增设应用类课程,大大压缩理论和史学课程,片面强调培养应用能力、忽视理论思维能力,高层次理论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质量不容乐观;二是方法过度量化问题比较突出。在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技术至上、忽视思想,非数理计量不成论文等问题;三是实践教学弱化,专业见习实习学时不足、质量监控缺失,不利于实践能力培养,更不利于深入把握中国国情。要真正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引领性人才,未来担当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大任,文科人才培养就要着力突破一些瓶颈,迈出新的改革步伐。
第四,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处于国际社会的边缘,20世纪70年代以加入联合国为标志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到现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提出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因此,要着力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但与全球治理人才的需求相比,目前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对于高校文科建设而言,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通晓规则的高素质国际组织人才,加快培养适应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质国际专业人才,包括外交人才、国际经贸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国际新闻人才、国际专利人才等,着力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全球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全球就业能力,是全球新格局对文科发展的新要求。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