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读博:一场精神赌博?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0年11月17日 10:29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301

马克斯•韦伯曾在《以学术为业》的著名演讲中说:“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这里“鲁莽”主要指的是学术之路的坎坷,意味着“能够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既不怨恨也无挫折感”。但学术生涯不仅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和未知的鲁莽赌博,甚至还面临着潜藏的精神健康风险。
基于日益显著的博士生精神健康危机,2019年5月,第一届研究生精神健康国际会议在英国布莱顿召开,会议的目的是要提出一个简洁却重要的事实——许多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者陷入过劳与压力过大的境地,他们的精神健康正备受煎熬。读博,已经成为一场精神赌博了吗?造成博士生抑郁风险高于一般人群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博士生高抑郁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学业压力
因学业引发的精神压力是博士生抑郁的重要因素。阿尼亚•扬塔(Hania Janta)等人的研究发现,孤独是本国与国际学生都会面临的主要困难,且在博士学业的不同阶段有所差异。博士生们普遍需要与孤独相处,感受“孤独”和“隔绝”。博士学习阶段与其他学业阶段不同,更多地强调创新,迫切需要博士生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自主探索并作出突破,即便是导师也无法替代博士生在一片漆黑中挑灯夜行。学术之外的活动也常常因学业压力急剧减少,由此带来的个体的原子化处境是抑郁发生的温床。就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体格的健全抵挡不住人的社会性的瓦解。”
(二)学术指导关系
在孤独的学习处境之下,一些博士生还面临着来自导师的巨大压力。博士生与导师之间的经济依附关系很容易造成一种过度工作的文化,并给博士生的精神健康带来伤害。一群接受《斯坦福日报》访谈的博士生反馈,和导师的关系很容易变得“有毒”,一些导师、实验室甚至是博士生自己都已经被一种过度工作的文化制度化。一项对加拿大心理学专业博士生的调查也表明,博士生对学术指导关系的满意度与其精神健康有着密切关联。
(三)生活与学业的平衡
生活方面的压力同样是影响博士生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克里斯•伍尔斯顿(Chris Woolston)的研究表明,如何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保持学业和生活的平衡是造成博士生情感张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近40%的被调查者反馈他们不能很好地平衡学业和生活,可能是由于缺少资助,也可能是需要照顾自己的家庭。玛丽•达林(Marie Dahlin)等人的研究证实,平衡学业压力与家庭压力的困难也会导致博士生情绪低落和情感耗竭,甚至焦虑和抑郁。对女博士生来说,如果她们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为母亲,问题将更复杂。通常年轻的女博士生不仅要平衡她们的学术和私人生活,还要平衡她们的研究和生育。调查结果显示,女研究生,特别是年轻的母亲,在学业和生活平衡方面的满意度低于男性。
(四)职业前景
《自然》于2014年刊出的一项研究指出,那些历经数年和不菲花费才毕业的博士们面临着学术职位的减少,获得博士学位的辉煌已经大不如前。理查德•拉尔森(Richard Larson)等人201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证实,美国只有12.8%的博士生可以获得学术性的职位。尽管博士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的顶端,但“高处不胜寒”,博士生一旦放弃完成博士学业或者毕业后不能获得稳定的工作,数年的艰苦付出将成为沉没成本。
(五)开口求助的困难
受抑郁困扰的博士生往往难以像平常一样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甚至可能逐渐丧失人际交往的意愿和正常生活的能力,这时向周围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的重要他人、心理咨询以及专业诊疗机构求助变得尤为重要。但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数不少的博士生难以自如地谈论起自己遭遇的精神痛苦,主动寻求人际关系网络的帮助更是困难重重,独自强撑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由于难以开口求助,甚至难以言说,受抑郁困扰的博士生往往将其全然视为个人的难言之隐,很容易陷入自责和自闭的情绪旋涡之中。正如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精神病学家乔里•蒂金克(Joeri Tijdink)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感觉你是唯一那个挣扎的人,你会将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而不是体制。” 
(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