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当代文学的一部力作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7年06月23日 10:30 类别:图情天地 总浏览:4865
此书没有文化时尚性,而是通过个人经历呈现的从1945年到1958年的中国思想文化的断代史。这样一本严肃的四五十万字的大部头,实在考验人们的阅读耐心,但是却不炒作而畅销,这不免有些不可思议。
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目前出版的好书不多,读者的选择有限:二是在失望消沉中我们也窥见了中国社会的良知与希望。
历史上,不管中国的现实是如何的糟糕,但这个古老国度的丰富性、厚重感都是不能漠视的,而这一特点的积极作用是,令这个灾难重重的民族韧性很大,从而总是希望不灭。这好比一个厚重的人,这种人面临灾难时总会比轻浮单薄者更能坚持,更有走出困境、起死回生的力量和希望。
丰富与厚重不只是意味着忍耐,还深藏着理性的力量。理性是一个民族与磨难抗争并走出困境的核心力量,而理性精神的核心又包含着自省的素质、能力。邵燕祥先生的这部力作之所以畅销,正是这种自省精神在当下的显现与“畅销”。
一个民族能够正视自己的历史,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是其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尤其在灾难临头时,困惑、颓废与骂街,远不如历史性的思考更加有力量,有价值。
巨大的内忧外患中产生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日本侵华激发了全民族不屈不饶的抗战,文革的劫难催生了改革开放,就此我们都很难说这其中没有理性反思历史的力量。所以,不间断的历史反思,就是“吾日三省吾身”精神的民族规模的体现。
自省的内容当然包括在历史的成功中汲取营养,但是价值更大的则是反思历史的教训,而邵先生的新作,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此书的畅销,不仅仅只是一本书的事情,它还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话题下中国现实社会理性与自省的暗流。“畅销”,竟然透露出了“复兴”的深层希望。
丰富性意味着复杂的分层。中国社会的分层历来是复杂又比较清晰的。即使当今中国,同样有着一个保持理性、坚守道义、忧国忧民、趣味高尚的阶层在不断努力着、探求着。这本书的畅销,不乏就是一个局部的实证。
反过来想,若是没有了这个阶层,才是恐怖的,才是民族与国家的大不幸。几天前孙郁先生在《北京青年报》开办关于鲁迅的讲座,到场的人数及提问的水平,同样让人们在秋寒中感觉到了几分暗涌的温暖,而邵燕祥便有“当代鲁迅”之誉。虽然他一再表示这是不能接受的妄誉,但他也承认自己是鲁迅及其精神的追学者。
献给曾在苦难中,以爱和信任支持我、鼓励我活下去、站起来的亲人和朋友;
也献给所有跟我一起走过那非正常年代,同辈的以及上下一两代遭际相似的过来人。
我知道,其中千百万人已经不在,他们没有能够活到今天。
历经忧患的生还者也都逐渐老去,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急切地写出来,献给健在者和一切敢于直面历史的同时代人,只有他们有权利来审查这一份历史的见证。
有别于权力持有者和财富拥有者,我一生的各个阶段都处在社会、群体的边缘,但我作为亿万中国人之一,几千万中共追随者之一,成百上千万读书人之一,通过自己的途径参与过当代的社会生活,在没有完全剥夺政治权利的时段,也或深或浅地卷入了进步或倒退的历史潮流。
我是临近暮年,才来重数走过的脚印,分辨走过的道路,在反思历史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或说在解剖自己的同时,也重新审视历史。
在这个长达二十多年的过程中,不是辩诬,不是自恋,更不是怀旧,我编写了《沉船》《人生败笔—— 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等长编性的实录;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以当年的文字化石为依托的,力求符合外在真实和内心真实的叙述,既是我的心灵史,又是我的忏悔录。这也为我写此书作了准备——使我在这次书写中,得以宕开笔来,把个人的经历只作为一个线索,而着重陈述我对这一段历史的再认识。
这是我这“一个人”眼中的历史,因此详略和侧重不同于历史课本及大事记;我力求真实和理性,但限于个人的视角和视野,也不能替代宏观的史论。请大家如实地把它当作一个小人物走过一个大时代的亲历来看。
人类的历史,在东方这片土地上走了一个大弯路。这个大弯路中,又套着许多曲折的“之”字,每一次拐弯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像斯大林说的被甩出车外,也许索性是被推出车外,或死或伤。我只是那千百万人中的一个罢了。而即使一直坐在车里的人,也都付出了时间——也就是生命的代价。
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民族,在长达几十年的大弯路上,多次错失了振兴的机遇,对其他国家、民族尤其是一些周边地区也造成过负面的影响。
我们这几代人,该怎样向我们的后人交代呢?
走过大弯路,若按“拨乱反正”的说法,是回到出发的原点;但就是一心走回头路、想要重走老路的人,也发现那是不可能的了。
然则在“摸着石头过河”之后,怎样走上一条新路,一条正路,一条全人类共同的阳光大道?这不是空想的乌托邦,而是面前的问题,脚下的问题。
接受血泪浸透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理性地说“是”或者说“不”吧。
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目前出版的好书不多,读者的选择有限:二是在失望消沉中我们也窥见了中国社会的良知与希望。
历史上,不管中国的现实是如何的糟糕,但这个古老国度的丰富性、厚重感都是不能漠视的,而这一特点的积极作用是,令这个灾难重重的民族韧性很大,从而总是希望不灭。这好比一个厚重的人,这种人面临灾难时总会比轻浮单薄者更能坚持,更有走出困境、起死回生的力量和希望。
丰富与厚重不只是意味着忍耐,还深藏着理性的力量。理性是一个民族与磨难抗争并走出困境的核心力量,而理性精神的核心又包含着自省的素质、能力。邵燕祥先生的这部力作之所以畅销,正是这种自省精神在当下的显现与“畅销”。
一个民族能够正视自己的历史,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是其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尤其在灾难临头时,困惑、颓废与骂街,远不如历史性的思考更加有力量,有价值。
巨大的内忧外患中产生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日本侵华激发了全民族不屈不饶的抗战,文革的劫难催生了改革开放,就此我们都很难说这其中没有理性反思历史的力量。所以,不间断的历史反思,就是“吾日三省吾身”精神的民族规模的体现。
自省的内容当然包括在历史的成功中汲取营养,但是价值更大的则是反思历史的教训,而邵先生的新作,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此书的畅销,不仅仅只是一本书的事情,它还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话题下中国现实社会理性与自省的暗流。“畅销”,竟然透露出了“复兴”的深层希望。
丰富性意味着复杂的分层。中国社会的分层历来是复杂又比较清晰的。即使当今中国,同样有着一个保持理性、坚守道义、忧国忧民、趣味高尚的阶层在不断努力着、探求着。这本书的畅销,不乏就是一个局部的实证。
反过来想,若是没有了这个阶层,才是恐怖的,才是民族与国家的大不幸。几天前孙郁先生在《北京青年报》开办关于鲁迅的讲座,到场的人数及提问的水平,同样让人们在秋寒中感觉到了几分暗涌的温暖,而邵燕祥便有“当代鲁迅”之誉。虽然他一再表示这是不能接受的妄誉,但他也承认自己是鲁迅及其精神的追学者。
(摘自《凤凰读书》2016年11月25日)
作者邵燕祥的话
谨以此书,献给在这块多灾多难的热土上与我同命运者及其亲属,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献给曾在苦难中,以爱和信任支持我、鼓励我活下去、站起来的亲人和朋友;
也献给所有跟我一起走过那非正常年代,同辈的以及上下一两代遭际相似的过来人。
我知道,其中千百万人已经不在,他们没有能够活到今天。
历经忧患的生还者也都逐渐老去,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急切地写出来,献给健在者和一切敢于直面历史的同时代人,只有他们有权利来审查这一份历史的见证。
有别于权力持有者和财富拥有者,我一生的各个阶段都处在社会、群体的边缘,但我作为亿万中国人之一,几千万中共追随者之一,成百上千万读书人之一,通过自己的途径参与过当代的社会生活,在没有完全剥夺政治权利的时段,也或深或浅地卷入了进步或倒退的历史潮流。
我是临近暮年,才来重数走过的脚印,分辨走过的道路,在反思历史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或说在解剖自己的同时,也重新审视历史。
在这个长达二十多年的过程中,不是辩诬,不是自恋,更不是怀旧,我编写了《沉船》《人生败笔—— 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等长编性的实录;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以当年的文字化石为依托的,力求符合外在真实和内心真实的叙述,既是我的心灵史,又是我的忏悔录。这也为我写此书作了准备——使我在这次书写中,得以宕开笔来,把个人的经历只作为一个线索,而着重陈述我对这一段历史的再认识。
这是我这“一个人”眼中的历史,因此详略和侧重不同于历史课本及大事记;我力求真实和理性,但限于个人的视角和视野,也不能替代宏观的史论。请大家如实地把它当作一个小人物走过一个大时代的亲历来看。
人类的历史,在东方这片土地上走了一个大弯路。这个大弯路中,又套着许多曲折的“之”字,每一次拐弯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像斯大林说的被甩出车外,也许索性是被推出车外,或死或伤。我只是那千百万人中的一个罢了。而即使一直坐在车里的人,也都付出了时间——也就是生命的代价。
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民族,在长达几十年的大弯路上,多次错失了振兴的机遇,对其他国家、民族尤其是一些周边地区也造成过负面的影响。
我们这几代人,该怎样向我们的后人交代呢?
走过大弯路,若按“拨乱反正”的说法,是回到出发的原点;但就是一心走回头路、想要重走老路的人,也发现那是不可能的了。
然则在“摸着石头过河”之后,怎样走上一条新路,一条正路,一条全人类共同的阳光大道?这不是空想的乌托邦,而是面前的问题,脚下的问题。
接受血泪浸透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理性地说“是”或者说“不”吧。
(摘自《中国文化传媒网》2016年8月5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