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特点、意义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06月26日 13:28 类别:财经类 总浏览:1276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此举旨在解决重大项目资金问题,促进增长、稳定投资、优化债务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将基于对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特点的分析,阐释其意义。并且为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配套措施安排提供建议,充分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在稳定宏观经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特点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以下简称“两重”领域),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此前我国曾在1998年、2007年和2020年分别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2023年四季度预算调整后也决定增发1万亿元普通国债。与普通国债及之前几次特别国债相比,此次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期限为超长期。长期债券通常是指10年期及以上债券。此次特别国债为超长期,期限至少在10年以上,预计部分可达到30年期甚至50年期。回顾历史,我国发行的30年期及以上国债是相对较少的,目前剩余期限在25年以上的国债存续余额总额也不足2万亿元。2020年的抗疫特别国债和2023年四季度的增发国债期限也大多在10年期及以下。
第二,用途特别。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明确专项用于“两重”领域。相比之下,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抗疫支出,2023年四季度增发国债主要用于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
第三,管理特别。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不计入赤字,这与以往的特别国债是相同的,但与普通国债不同。例如,2023年四季度增发国债不是特别国债,纳入一般公共预算,计入赤字。此次特别国债计入政府性基金预算,也意味着其有专项用途,不能用于一般性支出,同时其还本付息来自专项收入。
第四,从央地财政关系上看,中央主责。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由中央自发自还,且由于“两重”领域很多属于中央事权与支出责任,因此相当一部分资金将由中央自用,其余部分资金转移支付给地方使用,也将由中央限定其详细用途。相比之下,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由中央付息,但央地共同还本,其中地方还本7000亿元,计入地方债务;中央还本3000亿元,计入中央债务,转移支付给地方使用。2023年四季度的增发国债尽管中央自发自还,但全部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使用。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意义
由于存在以上特点,此次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既有利于当前提振内需、稳定宏观经济,又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第一,是财政政策适度加力的重要举措,对稳定预期、拉动内需、提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从今年的赤字和举债规模上看,一般公共预算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分别比2023年年初预算提高1800亿元和1000亿元,仅微幅提高。但是加上万亿特别国债后,今年预算安排的政府举债规模比去年年初预算提高1.28万亿元,体现了财政政策适度加力。从财政支出强度上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同比增长4%,低于2023年实际增速(5.4%),由于特别国债计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今年大幅增长(18.6%),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合计支出增长7.9%,支出强度明显提升。从财政政策发力渠道来看,全口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30%左右,通过万亿特别国债提升今年财政支出强度,构成了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202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8%,低于GDP增速(5.2%)。在政府投资较为密集的两大领域,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为5.9%,社会领域(主要是教育、卫生、文化领域)投资增速为0.5%,今年万亿特别国债用于“两重”领域投资,有助于今年投资增长的进一步恢复。
第二,是合理利用财政政策空间的重要举措,对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统筹发展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我国政府债务结构中,中央债务占比为42.4%,与大多数国家中央债务为主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前中央债务比重较低、回旋余地大,相比地方财政有更大的举债空间。今年新发行的1万亿元特别国债由中央还本付息,一般公共预算赤字4.06万亿元中,3.44万亿元都是中央赤字,相比之下地方政府一般债限额增量保持不变、专项债限额增量仅比2023年提高1000亿元,通过中央适度加杠杆、地方稳杠杆,有助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中央存在的举债空间,也为未来几年持续发行特别国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储备了空间。其二,此次特别国债是超长期,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财政仅需支付利息,还本时间点大幅延后,有助于平滑债务偿付压力,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其三,依靠中央财政的信用,国债发行利率低于同期限地方政府债券,从而降低政府整体举债成本。在当前货币政策环境下,利用利率较低的窗口期进行举债,也有助于降低财政筹资成本。
第三,是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对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特别国债专项用于“两重”领域建设,将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以往这些领域因为社会公益性强、市场回报率低,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同时,由于地方效益弱、全国整体效益强,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领域正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支撑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的重要方面。此次特别国债有利于补足这些领域的短板弱项,发挥政府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通过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牵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第四,有利于丰富国债期限品种,增强国债在金融市场上的基础性功能。其一,超长期国债是长期安全资产,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对长期安全资产存在巨大需求,尤其是保险公司、养老金融机构有动力配置长期安全资产,但我国超长期国债规模偏低。今后超长期国债规模持续扩大,对于补足长期安全资产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利率市场的重要基准,超长期国债的缺乏也使得国债收益率曲线在长期限波段不完善。今后超长期国债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利于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全市场金融产品提供更好的定价基础。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网站》 2024年5月9日)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特点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以下简称“两重”领域),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此前我国曾在1998年、2007年和2020年分别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2023年四季度预算调整后也决定增发1万亿元普通国债。与普通国债及之前几次特别国债相比,此次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期限为超长期。长期债券通常是指10年期及以上债券。此次特别国债为超长期,期限至少在10年以上,预计部分可达到30年期甚至50年期。回顾历史,我国发行的30年期及以上国债是相对较少的,目前剩余期限在25年以上的国债存续余额总额也不足2万亿元。2020年的抗疫特别国债和2023年四季度的增发国债期限也大多在10年期及以下。
第二,用途特别。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明确专项用于“两重”领域。相比之下,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抗疫支出,2023年四季度增发国债主要用于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
第三,管理特别。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不计入赤字,这与以往的特别国债是相同的,但与普通国债不同。例如,2023年四季度增发国债不是特别国债,纳入一般公共预算,计入赤字。此次特别国债计入政府性基金预算,也意味着其有专项用途,不能用于一般性支出,同时其还本付息来自专项收入。
第四,从央地财政关系上看,中央主责。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由中央自发自还,且由于“两重”领域很多属于中央事权与支出责任,因此相当一部分资金将由中央自用,其余部分资金转移支付给地方使用,也将由中央限定其详细用途。相比之下,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由中央付息,但央地共同还本,其中地方还本7000亿元,计入地方债务;中央还本3000亿元,计入中央债务,转移支付给地方使用。2023年四季度的增发国债尽管中央自发自还,但全部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使用。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意义
由于存在以上特点,此次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既有利于当前提振内需、稳定宏观经济,又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第一,是财政政策适度加力的重要举措,对稳定预期、拉动内需、提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从今年的赤字和举债规模上看,一般公共预算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分别比2023年年初预算提高1800亿元和1000亿元,仅微幅提高。但是加上万亿特别国债后,今年预算安排的政府举债规模比去年年初预算提高1.28万亿元,体现了财政政策适度加力。从财政支出强度上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同比增长4%,低于2023年实际增速(5.4%),由于特别国债计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今年大幅增长(18.6%),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合计支出增长7.9%,支出强度明显提升。从财政政策发力渠道来看,全口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30%左右,通过万亿特别国债提升今年财政支出强度,构成了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202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8%,低于GDP增速(5.2%)。在政府投资较为密集的两大领域,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为5.9%,社会领域(主要是教育、卫生、文化领域)投资增速为0.5%,今年万亿特别国债用于“两重”领域投资,有助于今年投资增长的进一步恢复。
第二,是合理利用财政政策空间的重要举措,对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统筹发展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我国政府债务结构中,中央债务占比为42.4%,与大多数国家中央债务为主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前中央债务比重较低、回旋余地大,相比地方财政有更大的举债空间。今年新发行的1万亿元特别国债由中央还本付息,一般公共预算赤字4.06万亿元中,3.44万亿元都是中央赤字,相比之下地方政府一般债限额增量保持不变、专项债限额增量仅比2023年提高1000亿元,通过中央适度加杠杆、地方稳杠杆,有助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中央存在的举债空间,也为未来几年持续发行特别国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储备了空间。其二,此次特别国债是超长期,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财政仅需支付利息,还本时间点大幅延后,有助于平滑债务偿付压力,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其三,依靠中央财政的信用,国债发行利率低于同期限地方政府债券,从而降低政府整体举债成本。在当前货币政策环境下,利用利率较低的窗口期进行举债,也有助于降低财政筹资成本。
第三,是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对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特别国债专项用于“两重”领域建设,将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以往这些领域因为社会公益性强、市场回报率低,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同时,由于地方效益弱、全国整体效益强,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领域正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支撑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的重要方面。此次特别国债有利于补足这些领域的短板弱项,发挥政府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通过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牵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第四,有利于丰富国债期限品种,增强国债在金融市场上的基础性功能。其一,超长期国债是长期安全资产,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对长期安全资产存在巨大需求,尤其是保险公司、养老金融机构有动力配置长期安全资产,但我国超长期国债规模偏低。今后超长期国债规模持续扩大,对于补足长期安全资产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利率市场的重要基准,超长期国债的缺乏也使得国债收益率曲线在长期限波段不完善。今后超长期国债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利于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全市场金融产品提供更好的定价基础。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网站》 2024年5月9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